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起有扶壁的防御围墙。此时期的建筑形制有新的发展,索万遗址3层已出现神庙,房屋旁边出现灶、窖穴等设施。乔加马米的土坯建筑物为长方形,往往由2或3排3间小屋构成。索万、乔加马米等遗址的房屋建筑往往直接建立在早期房屋的废墟之上。村落防护设施的复杂化,以及陶制印章的出现并广泛使用,似说明萨迈拉文化的居民已形成了所有权的观念。这一时期的彩陶工艺十分考究,器表涂有黄色陶衣,并以赭褐、黑灰或淡色颜料绘出水波、花卉、动物和人物等各种写实的图案。器形主要有碗、罐、瓶等。有些陶碗带有假圈足。其他遗物有石像、陶像等,其中彩色女陶像带有高高翘起的奇特发式,戴着项链、耳环、鼻饰,或以彩斑纹身,或穿彩色长袍。此外,还普遍发现雕像瓶,瓶饰的女性头像梳着波浪形发式,其造型可能是模仿萨迈拉文化早期的蹲坐式女性石瓶的风格并加以发展的。
后期萨迈拉文化许多居址被废弃,只有乔加马米继续存在,但提供的材料甚少。在这一阶段,典型萨迈拉彩陶的艺术风格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纯几何形的装饰风格,其中尤以V字形图案居多。陶像仍有发现,但服饰细节已不太讲究。在这一时期之后,属于“萨迈拉-欧贝德过渡时期”。陶器风格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欧贝德文化早期的相近。
萨迈拉考古区位于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的伊拉克萨拉赫丁省,于200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5、埃利都文化:埃利都遗址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遗址。今名阿布沙赫赖因,位于伊拉克境内欧贝德遗址东南20公里处。遗址直径在450米以上,堆积自下而上,分属于埃利都文化、哈吉·穆罕默德文化、典型的欧贝德文化、晚期欧贝德文化、乌鲁克文化和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这一遗址的地层堆积,为确定欧贝德文化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助于鉴别苏美尔历史传说中的正确成分,对研究西亚文明的起源有重大意义。
遗址中心是神庙,附近为塔庙,西北角有墓地和民房。估计在欧贝德文化时期,城市的面积约为 8万--10万平方米,人口4000以上。芦苇棚是居民主要的住房形式,结构简单,内部划为几个房间,墙以粘土筑成,厚仅13厘米。也有以砖坯砌成的住房。砖大而重,有些体积达49厘米x26厘米x 8厘米,常以草为羼和料。埃利都遗址发现有南部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宗教建筑--神庙,第一座完整的神庙属埃利都文化。神庙平面为长方形,面积不大于4平方米,庙的一端有一突出部分,内安祭坛,庙堂中央另设一祭坛,门开在庙的另一端。紧挨着建筑物有圆形的献祭所或献祭桌,并有祭烧后残留的灰烬。
埃利都遗址的陶器分属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以单色彩陶为特征,多赭色,有时为棕色、黑色,偶尔也有红色,常涂以黄色和米色陶衣,纹饰主要是带状、斑马线、方格等几何形图案。哈吉·穆罕默德文化典型的器物为深底碗、钵,器表多为紫黑色,略有光泽。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陶网坠、奉献于祭坛的小型容器等。
6、乌鲁克文化:乌鲁克是美索不达米亚西南部苏美尔人的古城城名。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今伊拉克境内。早在远古时期,苏美尔人在此创建文化,史称乌鲁克文化(约公元前3400—公元前3100年)。居民制造铜器和陶器,建有巨大塔形建筑物,并创造图画文字,为后来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萌芽。后形成早期的乌鲁克城市国家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二十四世纪中期乌玛国王卢伽尔—吉尔伽美什(约公元前2373—前2349年)在此建城,建立的苏美尔国家,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时曾为乌玛王国首都。后并入阿卡得王国。迄公元前一千年代仍为“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