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下文学

第57章 邓氏鱼:泥盆纪之王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新笔下文学】地址:www.bixiabook.cc

在恐龙之前,地球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超级掠食者,其中很多都来自于海洋。在几亿年前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青面獠牙的巨型食肉鱼类,它就是邓氏鱼。作为最着名的古生代大杀器,邓氏鱼以其粗壮的身体和凶悍的外形成为当之无愧的泥盆纪之王。

19世纪中叶以后,凭借着大量的化石,美国的古生物学开始发展起来。在田纳西州和怀俄明州,人们发现了许多奇怪的化石。1868年,约翰·纽波利根据一块不完整的头骨和下颌骨化石建立了恐鱼属,模式种为赫氏恐鱼。

在恐鱼属被命名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有在北美洲发现的盾皮鱼类都被归入这个属。1956年,古生物学家吉恩·皮埃尔·雷曼在研究了于1873年命名的泰雷尔恐鱼之后发现这完全是一种新的动物,就是将其命名为邓氏鱼,属名来自“dunkle”(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大卫·邓克尔david dunkle)和古希腊语中的“oσteo?”(意为“骨头”),意思是“献给邓克尔的化石”。

邓氏鱼生存于距今3.8至3.6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身体长约8至10米,重量可达4吨,主要猎物是没有硬骨的鱼类及有硬壳保护的无脊椎动物,例如直角石和那时候的鲨鱼,邓氏鱼当时在海底几乎是称霸的地位,是一种处于顶级的海洋掠食动物。

泥盆纪被称为“鱼的时代”。鱼类的大繁荣是泥盆纪的标志性事件,在这个时代有颌鱼类出现,包括邓氏鱼在内的盾皮鱼类更加多样,代表现代鱼类的硬骨鱼类也已经出现。正是由于海洋中出现了大量的鱼类,掠食者也不断变大,最终诞生了像邓氏鱼这样的大杀器。

到目前为止,邓氏鱼属内已经有至少10个种,其中模式种为泰雷尔邓氏鱼。大部分邓氏鱼的化石都发现于北美洲的美国,此外在欧洲、非洲、北美洲的海洋都有发现。

邓氏鱼属于甲胄鱼类,它的脑袋和脖子上都覆盖着厚实的骨质盔甲,也正因为如此,它们的化石往往都保存了脑袋和颈部。邓氏鱼的脑袋圆溜溜的,一对圆圆的眼睛长在脑袋两侧。邓氏鱼长有一张让人不寒而栗的大嘴,他那巨大锋利的刃状牙齿赫然可见。尽管一眼可见,但是邓氏鱼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牙齿,其上下颌的牙齿其实是头骨盔甲的一部分。

根据化石的外形,邓氏鱼脑袋向后的颈部和背部变高,其身体应该非常粗壮,后面长有有力的大尾巴。粗壮的体型、骇人的大嘴、坚固的盔甲,这一切让邓氏鱼成为水中的铁甲舰。

凶悍的邓氏鱼无疑位于泥盆纪食物链的最顶端,它是脊椎动物出现之后进化出的第一个重量级的超级杀手。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咬合力,一只6米长的邓氏鱼咬合力达到750千克,这样的咬合力足以咬碎菊石、三叶虫的硬壳,其他盾皮鱼类的盔甲就更不在话下了。5吨的咬合力是以10米的体型进行推算的。

邓氏鱼生活在较浅的海域,拥有异常旺盛的食欲,使它成为当时最强的食肉动物。主要食物为鲨鱼、硬骨鱼、三叶虫、菊石、鹦鹉螺、盾皮鱼等。没有食物时还会食用自己的同类。古生物学家曾经在邓氏鱼的头骨上发现了同类牙齿的咬痕,有些骨头甚至被咬碎了。

拥有如此旺盛食欲的邓氏鱼,却一直经受着消化不良的困扰,在发现的化石周围,经常能发现一些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鱼的残骸。同时,也能发现一些邓氏鱼从胃部反刍出来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比如其他盾皮鱼类的头甲和软体动物的碳酸钙质的外壳等。

邓氏鱼还有惊人的吸力,能一口将鲨鱼咬成两半,可以捕食泥盆纪海洋里的任何一种生物,他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个“百兽之王”;他的存在比陆上第一只恐龙的诞生还要早1.75亿年。

然而,巨大的身躯和体型极大地影响了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玩野了,霍总的小娇妻是真大佬! 新婚后爱(H) 悍婦的古代生活 小情人(h) 骤雨(1v1 出轨年下) 枭宠成瘾:病娇少帅的娇妻是大佬 ABO特浓信息素